文之濱海 化成天下——我區多元融合打造文化濱海側記
發布時間:
2018-01-02 10:43
來源:
“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傳承發展的血脈和精神家園。”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,是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走向成熟走向發展的必要根基。近年來,特別是今年以來,我區找準文化自信落腳點,不斷鍛造文化自信生命力,在挖掘自身文化潛力的同時,積極將濱海漁鹽文化、海洋文化、旅游文化、紅色文化和群眾文化的傳承發揚滲透進城市的每一個角落,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和耀眼的光環。
特色文化 多元融合
濱海地處渤海灣畔,世代耕海牧漁積淀著深厚的海洋文化。近年來,濱海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,立足豐厚的文化資源,深入挖掘風箏文化、漁鹽文化、海洋文化豐富底蘊,著力提升濱海旅游文化軟實力,實現文化產業和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。
依托豐厚的漁鹽文化,我區大力發展漁鹽文化旅游產業,積極將民間節會活動打造為民俗文化品牌,將傳承久遠的北海民俗“祭海節”“二月二龍抬頭”漁鹽文化民俗節賦予新的涵義呈現在公眾面前。北海民俗祭海節在2016年被列為濰坊市春節期間44項重點文化活動之一,2017年被列為“品牌濰坊”建設“一七六”行動重點項目,目前已被列入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建議名單。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,來自濰坊周邊及本地的鹽民、漁民和濱海民眾自發組織匯聚一起,敲鑼打鼓,拜祭“龍王”“鹽神”,并開展舞獅舞龍、秧歌旱船等多項民俗文化活動,呈現出海洋文化遺產的繁榮之景,同時也為濱海旅游發展注入著歷史的厚重與人文情懷,樹立起了獨具一格的漁鹽旅游品牌。
同時我區以海洋文化為基點,加快轉調創步伐,按照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的發展新理念,依托白浪河水系生態軸線、黃金海岸線優勢資源,加快建設白浪河休閑觀光走廊、溫泉度假村、生態園林住宅、游艇碼頭、內河沙灘,積極構建多業態旅游產業體系,并借力風箏文化,助推旅游文化產業跨越發展。記者了解到,自2011年我區舉辦首屆中國濰坊濱海國際風箏沖浪邀請賽以來,已成功舉辦了九屆濰坊濱海國際風箏沖浪邀請賽,并在此基礎上,從2016年開始升格為世界競標賽,賽事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不斷提升,現已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風箏沖浪賽事之一。而且連續多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在我區的成功舉辦,也進一步推進了濱海旅游與風箏文化、海洋元素以及現代體育元素的深度融合,堅定了濱海打造濰坊北部沿海藍色產業帶,濱海特色城鎮帶,濱海風光旅游帶的決心,閃耀出濱海對外展示的多元化旅游文化品牌。
公共文化 服務大眾
加強文化建設,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,著力打通文化惠民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近年來,不斷推進公共文化體系建設,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城市發展和公共文化建設的碩果。
“軟硬兼施”。我區把家風系列活動與文明創建、四德工程結合,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,把優良的濱海家風文化進一步發揚,并通過各類文化活動,發揮典型帶動作用,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,受到群眾的歡迎和肯定。王桂杰介紹,今年以來我區堅持常態化組織群眾性文化活動,引導民間文藝社團和協會組織開展采風、創作活動,每年開展經典誦讀、國學普及、鄉村巡演以及群眾自發文化活動150多場次,農村數字電影放映600余場,深入推進“家風、民風、村風”主題創建活動,并通過百姓春節聯歡晚會、“未來之聲”音樂會、“加速藍色跨越 唱響魅力濱海”群眾文藝大聯歡、“一村一場戲”文藝進基層演出等群眾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,弘揚主旋律,傳承好傳統,進一步豐富群眾生活,便捷基層文化服務。“讓百姓讀好一本書,跳美一支舞,以文化熏染生活,提升生活內在質量,在全區喜迎十九大的濃厚氛圍里,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依舊任重道遠。”王桂杰說道。
紅色文化 凝聚力量
傳承紅色文化,將濱海人革命戰爭年代所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永續流傳。近年來,搶救挖掘紅色歷史成為濱海人的當務之急。《濱海烽火》展現了當年壽濰根據地豐厚的紅色人文,成為我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普及讀物;《紅色七里莊》《彌水圣地,紅星閃耀》反映了大家洼街道七里莊村、南陳村革命先賢支前參戰的英雄故事……閃耀黨性光輝的紅色文化成為了濱海發展中強大的精神動力。
抗日戰爭時期,濰坊濱海地區曾是山東的主戰場之一,是著名的紅色‘渤海走廊’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清東根據地、壽濰縣、昌濰縣的指揮核心區,是昌濰獨立團、清東軍分區等的作戰大后方。如今盡管硝煙彌漫的革命歲月早已遠去,但革命文化的豐富歷史內涵和重要時代價值卻歷久彌新。“抗日戰爭時期,我們七里莊村是周邊地區抗戰的重要根據地。當年我們村有31戶家庭一門多人參軍參戰,最多的一家四人參軍,產生了17名革命烈士。”七里莊村村黨支部書記王洪強介紹,七里莊村是大家洼街道烈士最多的村居,目前在冊的有38位各個時期的烈士,可見村莊紅色基因的強大和革命氛圍的濃厚。“很多人犧牲時很年輕,有人至今還長眠于異鄉,所以充分挖掘史料,還原抗戰時期七里莊村人真實的精神面貌,是我們后輩必須銘記和努力去做的。”與七里莊村緊鄰的南陳村同樣擁有悠久的革命歷史,從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,動蕩的年代里涌現了一大批革命志士。南陳村黨支部書記孫志春介紹,堅持文化黨建引領,整理搜集村居紅色革命歷史是他們南陳村 “兩委”及廣大黨員深化“兩學一做”學習教育的一部分,他們還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紅色革命教育,并把《彌水圣地,紅星閃耀》作為自編教材,應用到村里57名黨員學習及村民的集體教育中。孫志春表示,為進一步將基層黨建做實做透,他們整理了南陳村自1938年以來的15屆村黨支部書記的資料展板,形象展現了紅色歷史中南陳村的變遷與發展。
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,為濱海人打開了解革命歷史的大門。濱海清東紅色歷史研究中心應運而生,該中心致力于挖掘、整理近百年來,濱海仁人志士事跡,還原濱海抗戰革命歷史,讓鮮活的英雄故事成為后人奮進的力量源泉;市紅色文化研究會在濱海設立分會,以加快濱海紅色文化資源挖掘、保護工作,并圍繞濰坊“文化名市”建設要求,積極培育“紅色文化教育基地” “紅色文化創作基地”,加大濱海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力度,積極為濱海“四個城市”建設凝聚發展正能量……用行動詮釋文化的力量,用歷史匯聚精神的鋒芒,“紅色文化對現代社會是寶貴的教育財富。”抗戰時期清河特委書記景曉村之子景東海,在濱海探訪多位革命先賢后人后感慨十分。走近濱海,感受紅色文化的厚重;身在濱海,領悟革命精神的真諦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段歷史,注目濱海繼往開來的胸懷和大氣,濱海紅色文化如涓涓細流為濱海城市建設注入著堅韌,更如磐石之基為濱海發展夯實著精神的力量。
文化建設猶如生命根系,在綿延的歷史長河里,孕育著濱海的城市精髓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,文化匯聚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,作為一種社會共識、社會思潮引領著濱海人道德素質的提高、精神生活的豐富。堅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,用文化的力量打造文化濱海,濱海人正用行動告訴世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