濱海史話:北海名剎報恩寺
發布時間:
2017-03-04 11:13
來源:
晨鐘暮鼓,青燈古佛。濰北固堤場報恩寺建于元代1329年,原址位于今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央子街道固堤場村東北角,是目前有史記載的濱海區境內最早最大的佛教寺廟。
固堤場是元朝時期在濰坊沿海地區建設的一個大型鹽場,時為鹽業管理機構的駐地,后來歷經滄桑演變成為今天的自然村莊。村東北原有一塊名為“大元國山東東路都轉運鹽使司固堤場創建報恩寺記”的石碑。這塊碑記整篇24行,每行46個字,全部為古文,詳細記錄了報恩寺當年的狀況。同時,也對當時的社會景象做了較為詳細的記載。
這篇碑文的大體意思是說,在濰坊市區的北面,大約80里的地方,有一個鹽場叫固堤場,這里東連昌邑,西通壽光,南接濰城,北為與滄海。朝廷在此設置了一處鹽業官府,官職七品,掌管政事,征收稅務,監督責罰。
當時,伴隨政治、經濟的發展,以祭祀祈福為主的沿海民俗文化也呈現出日漸繁榮的局面。時為“夫天用不時,雖有天而無地可禱;災征并至,雖有神而無地可禳。若朔望景瞻,元命祝贊,亦空然無施矣?!币鉃檫@里的自然資源可以隨時取用,可是卻沒有地方可禱告上天保佑。于是,天歷己巳(1329年)固堤場司令黃敦武,司丞馮將仕,熱心人劉澤、李華英倡議在白浪河西岸建設佛教寺院。他們聽說昌邑縣白塔興善院有位叫弘辨的高僧,眾人便與當年四月去求他來組織此事??墒?,此后不久,弘辨大師去世。另外兩名僧人圓照、圓巖接手此事。開始創建報恩寺。
碑記原文為:適聞昌邑縣八都白塔興善院僧弘辨大師,秘教講主林吉祥,素有高□□林里□一□稱道。是年夏四月,里人赍幣禮,迎師來董其事。未幾,師于其年五月初十日圓寂正寢。師有高第圓照、大師圓巖者,操守有常,進退有則,經律詳明,戒行嚴慎,傷師功之弗成,乃發心奮志竭力慕緣。
當時報恩寺建設的情景是:于是斬菅誅榛,筑墻治地,經之營之,又非一朝。矧藉李華英等始終為之倡。凡所須之資,劉君施助居多。創建大雄殿十二楹,東西僧堂各三,義勇武安王火德星君廟各一,寺門三,皆深邃虛豁。
通過上述碑文可知,在建起大雄寶殿、東西僧堂的同時,還建起了義勇武安王廟、火德星君廟各一座。并且建設規格高端、裝飾考究:凡所建也,木必圖其堅,壁亦圖其久,上必覆之以瓦,下必甃之以磚,其塑像必以金彩,其器具必以丹漆。
在佛教寺院中,大雄寶殿就是正殿,也稱為大殿。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,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。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。大雄是佛的德號。大者,是包含萬有的意思;雄者,是攝伏群魔的意思。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,能雄鎮大千世界,因此佛門弟子尊稱他為大雄。寶殿的寶,是指佛法僧三寶。僧堂即禪堂,僧人坐禪之所。
義勇武安王是北宋皇帝宋徽宗于宣和五年(1123年)加封三國名將關羽的封號。義勇武安王,顧名思義,義:正義;勇:勇敢;武安:武功治世、安邦勝敵;王: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。義勇武安王廟在民間也稱關帝廟、關公廟、關圣廟、關老爺廟。固堤場義勇武安王廟在后來即稱關帝廟。
火德星君即火神,漢族民間信仰之一。漢代即有關于四方神之說:“東方青龍、西方白虎、北方玄武、南方朱雀。天之四靈,以正四方”。古代漢族人民認為南方之神主火。經歷代演變,人們逐漸將火神作為灶神奉祀。
報恩寺是佛教寺院。關羽、火神信仰屬于道教范疇。碑文記載折射出當時釋道融合的社會景象特點。供奉火神是對當時以火熬鹽的一種詮釋,供奉關羽說明在元代時期關公信仰已經深入人心,也證明濰坊沿海地區居民自古以來崇德尚義。至清代時期,固堤場關帝廟仍極具盛名,四方敬拜者絡繹不絕。乾隆年間,鄭板橋在濰縣任縣令時,題寫廟門橫批:碧海楊波。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是關老爺廟會。廟會期間,三村五里的鄉民多至此進香、看戲,一直延續辦到解放初期。
融合佛教信仰、關公崇拜、鹽業文化等為一體的報恩寺文化,之所以至解放初期經久不衰,源于先民的資料記載。根據碑文,寺院建成后,眾人感嘆有了祭祀祈福的殿堂,便計劃將此事刻在石碑上作為紀念。于是,僧人圓巖找到當時濰縣的一位文化名人,撰寫了一篇碑文,來記載創建寺院的大體情況。于是,就有了這篇名為“大元國山東東路都轉運鹽使司固堤場創建報恩寺記”的碑文。自此,報恩寺便逐漸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。
綜上所述,在古代,如果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撐和濃郁的民風信仰,是很難建成規模宏大寺院的,寺院的建成無疑預示著當年經濟文化的興旺發達。據民間講述,鼎盛時期的報恩寺有300多名僧人在此修行,當年盛況由此可見一斑。
定格歷史,記錄繁榮。現在,千年古剎已經在歷史歲月中消失無蹤。但是,濱海居民的淳樸信仰和感恩大海的情懷依舊沒變。當前,每年正月十六舉辦的北海民俗祭海節,就是報恩寺祭祀文化的延續與發展。
上一頁
上一頁